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万盛提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思路,2007年成立领导小组,全面启动转型发展工作。2009年,万盛被列入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重庆市政府专门就促进万盛转型发展提出意见。在中央、国务院和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万盛正式开启了转型发展之路。近10年来,万盛全区上下扎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始终抓住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这条主线,实施工业强区、全域旅游、全民健身战略,推进工业集群化、旅游全域化、城乡一体化,加快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生态转型,在转型之路上实现了凤凰涅槃、华丽蝶变,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
20余年转型探索,十数载砥砺奋进。昔日煤都万盛,已蝶变为全国唯一的资源型城市旅游转型发展试点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先后获得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国家卫生区、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区等殊荣。
一、经济转型,助推产业多元升级
近年来,万盛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38家地方煤矿全部关停,壮大接续产业、发展替代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形成煤电化工、新型材料、装备制造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和医药健康、电子信息、通用航空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成的“3+3”产业集群,体育旅游产业加快培育壮大,煤炭采选业占比由历史最高的72%下降到5%,地区经济已由“一煤独大”转变为“多元支撑”。
一是挖掘资源价值,在增强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发展煤电、煤化工等接续产业。国电集团、东方希望集团等煤电、煤化工企业落户煤电化园区,其中投产规上企业4户,实现产值27.13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20%。中国国电集团2×300MW燃煤发电和东方希望集团30万吨/年甲醇装置、10万吨/年二甲醚装置等项目已相继建成投产达产。随着神化集团2×660MW重庆电厂迁建项目、重庆能源集团2×300MW重庆南桐低热值煤发电新建工程陆续入驻,累计投资突破200亿元,发展条件日渐成熟,实现年产值达30亿元,已成为地区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和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发动机。
二是培育市场地位,在优化传统产业上做文章,发展玻璃、镁合金等替代产业。围绕重庆汽车、笔电、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引进优质浮法玻璃、高性能建筑节能玻璃生产线,开发镁及镁合金制造技术,建设国家级镁合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随着佳劲机车产业园、海捷消防产业园的开工建设,万盛装备制造产业逐渐壮大。福耀玻璃、福耀浮法玻璃、耀皮玻璃等知名企业的引进,让万盛工业如虎添翼,西南地区重要的玻璃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三是实现绿色转型,在提升城市形象中突起,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科学配置生态旅游资源,走绿色转型之路,万盛旅游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加快,2016年全区接待游客1273.4万人次、同比增长33.7%,实现旅游总收入64.2亿元、同比增长34.9%。万盛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四是谋求动力转换,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上求突破,培育体育旅游、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精心策划中国·重庆万盛“黑山谷杯”国际羽毛球挑战赛暨中国羽毛球协会积分赛、重庆万盛国际跑步节等精品体旅赛事,着力打造体育产业众创空间、体育产业运动商城,先后获得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研制工作联系城市、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等殊荣。抢抓重庆纳入全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机遇,启动谋划通用航空产业,成为重庆首批通用机场建设试点地区,积极谋划通用航空产业,年内正式开工建设。
二、生态转型,筑牢绿色发展底色
万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快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修复,开展城市大规模植绿行动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区复审验收,成功获批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一座绿色生态美城正在崛起。
一是生态屏障日渐筑牢。突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实施采煤沉陷区102平方公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治理地质灾害点33处,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2000亩,开工建设100万立方米水资源恢复。栽植苗木264.18万株,新增植树造林2.1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4.5%,绿化覆盖率达到36.7%。建设青山湖二期、板辽水库一期、黑山水库、松涛湾水库、鲤鱼河引水、观音寺提水等重大水利工程,库容从2007年的2373万立方米提高至3985万立方米。全区12条河流、16个饮用水源地及4个湖泊全面建立“河(湖)长”制。加快推进“三湖一村”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环湖公路、环湖健身绿道、环湖景观设施、环湖生态系统等加快完善。积极打造青山湖国家级湿地公园,成功获批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二是环境整治成效显著。深入推进环保“五大行动”,巩固环境噪声达标区2.27平方公里,创建10个市级生态村、4个市级生态镇,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提高,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2.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城市及建制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近年来,建成和在建城市、园区污水处理工程11座,辖区乡镇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73万吨/日,38家地方煤矿全面关停,煤炭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历史最高的72%下降到5%,严格环保准入制度和环保检查制度,全面完成总量减排任务,实现稳定达标排放。
三是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坚持城市和农村并重、旧城改造和新城拓展并进,全面推进市级生态文明城区创建,城市建设从“扩量为主”向“提质为要”转变。几年来累计新建和改造城市房屋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主城建成区面积拓展至12.9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75.9%提高到80.37%。全面开展城区大规模绿化行动,4个综合性公园、5个街头游园建成投用,改造城区重要节点50余处,新增城区绿化面积达45万平方米,城区绿化率达到38%,人均公园绿地达12.2平方米。深入实施城区“两河四岸”综合整治、公园靓化改造、停车设施增量、照明设施完善、排污设施改造、老旧环卫设施更新等工程,城市市容环境、河道水质面貌、沿岸滨水环境等显著改观。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认真开展美丽乡村创建,以“保洁、治污、改厕、美化”为重点,清理农村陈旧垃圾10397吨,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建成投用公共厕所33座,改造农户厕所239户,完成河道护坡绿化6000余平方米,新增公园绿化300亩,全面实施农村健身步道建设。
三、社会转型,坚持全民共享目标
万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进工矿棚户区、城市棚户区、采煤沉陷区“三区”治理,8万余名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教育民生工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民健身、全域公交、天然气村村通等惠及广大群众,群众安全感指数保持全市前列。
一是“三区”改造成效显著。80余年的开采,形成了180平方公里的沉陷影响区,约365万平方米的棚户区和农房受损严重,近8万人居住环境恶劣,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成为转型发展中最大的历史包袱。万盛在全国首先将工矿棚户区、采煤沉陷区、城市棚户区“三区”改造同步规划、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率先完成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工矿棚户区改造,面积达76万平方米,解决了1.3万户、4.15万名矿工及家属住房问题;维修、搬迁采煤沉陷区受损农房108万平方米,有效化解沉积80余年的采煤农赔矛盾。改造城市棚户区26.67万平方米、老旧小区53.8万平方米,3525户城镇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得到切实改善。
二是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实行城乡发展统一协调、统一规划、统筹实施,城镇化率达到80.37%,推进数字化、智慧化城市建设,公共场所免费WiFi全覆盖。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现垃圾分类和清运全覆盖,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95%,成功创建全国第一批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行政村公交通达率89%,1元公交通达全区。天然气实现村村通,改扩建学校17所,是“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示范区和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5平方米,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94%。“五大社会保险”实现应保尽保,17个贫困村全面脱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007年的2.6倍和3.1倍,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