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重庆市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重庆市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9-28 13:49:48
       一、规划基础
       “十二五”期间,建成了以“一案三制”为框架的卫生应急管理和组织指挥体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累计制定和实施了25个市级、287个区县、805个单位卫生应急预案。成立了由70名专家组成的市级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和3000多名副高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库,涵盖医疗卫生各个专业领域。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基本形成,军地卫生应急队伍融合进一步加强。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市、区县、乡镇三级、具有“高度通讯保障、高度信息收集与交流、智能辅助指挥决策”的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万州区、合川区、南川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应急示范区,江北区、开州区、武隆区、巫山县成功创建市级卫生应急示范区县。在沙坪坝区建立了重庆市中小学卫生应急能力培训示范基地。
       卫生应急队伍、物资、装备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国家突发中毒事件应急处置队和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两支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开展了10余次重大卫生应急演练,先后参加了2012年四川芦山地震、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等重特大突发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特别是2015年首次代表国家到尼泊尔开展国际紧急医学救援,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卫生应急队伍现场处置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建立了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工作制度和机制,“十二五”期间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年平均数比“十一五”期间下降56.1%。

       二、面临形势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资源消耗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不断加速,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增加,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频次增加;另一方面重庆也是全国自然灾害严重地区之一,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仍将继续存在。同时,重庆市作为西部唯一的国家级中心城市,承担着支援周边省市和参加国际救援的任务,因此重庆市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目前,重庆市紧急医学救援综合实力与一些先进省市相比也还有较大差距,现场紧急医学救援指挥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应急队伍装备保障和远程投入能力不强,航空医疗救援和水上医疗救援尚处于起步阶段,基层紧急医学救援能力亟待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能力提升还需要加快推进。
       近年来,国内外各种突发急性传染病不断发生,特别是H7N9等多种类型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推进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加,重庆市面临着复杂严峻的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防控形势。当前,重庆市现有应对能力远不能满足各种新型烈性传染病防控需求,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更是缺乏一系列科学、先进、安全、有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设施设备,在现场处置、病例转运、定点救治等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应急工作,要求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摆在首要位置,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努力减少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健康重庆2030”规划》中,对卫生应急组织管理体系、专业队伍建设、应急保障经费、应急处置技术和新时期卫生应急工作任务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要求。目前,重庆市的卫生应急工作基础仍然薄弱,卫生应急的组织管理体系还不完善,预案制定、队伍建设、物资储备、应急处置、培训演练、公众宣传等各方面工作还存在不标准、不规范、不科学的情况,亟待解决和提升。人民群众对公共卫生安全期望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持续开展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卫生应急管理水平和有效应对能力。

       三、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和健康大会以及视察重庆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以完善卫生应急体制机制为基础,以加强卫生应急工作科学管理为核心,以规范卫生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为重点,弥补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提升重庆市卫生应急管理水平和综合能力。

       四、基本原则
       (一)政府负责,多方协同。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完善多部门协同、军民融合的卫生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和公众积极参与急性传染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工作。
       (二)注重实效,分步推进。坚持问题导向与顶层设计并重,根据现阶段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以及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紧急医学救援等方面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制定阶段目标和行动计划,落实重点任务,着力解决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推进,逐步推进重庆市的卫生应急工作整体水平上新台阶。
       (三)平急结合,高效准备。全面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和突发事件应对准备工作,强化卫生应急专业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培训演练、物资储备、科研攻关、国际合作等基础性工作,统筹规划和扎实推进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夯实基础,高效准备,急在平时,用在急时,切实提升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综合处置能力和水平。
       (四)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及时、准确掌握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完善信息报告制度,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争取早发现、早报告,迅速反应,依法科学应对。建设机动性强、保障有力的卫生应急队伍,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出动、及时到达,有力、有效地开展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工作。

       五、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努力,到2020年末,使重庆市卫生应急体制机制、能力建设、应急处置、运行保障等相关制度更加完备,基本实现卫生应急平时准备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信息化,逐步形成科学规范、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卫生应急体系,大幅度提升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和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能力,有效满足各类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的需要。
       (二)主要指标。
       1.70%区县卫生应急工作达到规范标准,30%达到示范标准。
       2.建成1支国际应急医疗队;建成1支市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1支市级突发事件心理救援队、1支水上紧急医学救援队、1支空中紧急医学救援队,3支卫生应急快速反应小分队。区县紧急医学救援队、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中毒处置队(部分区县)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达90%。
       3.推进国家水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建设完善1个市级和2个区县级突发化学中毒医学救援基地;建设1个市级核辐射救治基地。
       4.在全市规划布局建设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建成覆盖全市范围的立体紧急医学救援网络体系。
       5.人感染禽流感和不明原因肺炎监测覆盖100%区县;市疾控中心具备病原体分子生物学溯源检测能力,实现48小时内至少60种已知突发急性传染病病原的快速排查;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具备在48小时内对已知突发急性传染病病原的快速诊断能力;100%区县疾控中心实验室具备人感染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SARS和鼠疫等重点病原体的检测能力;鼠疫监测区县疾控中心实验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100%;全部三甲医院和20%以上二级医院具备通用甲型流感病毒和主要型别禽流感病毒检测能力。
       6.建设完善1个市级和4个区域中心传染病定点救治医院,其余区县改造突发急性传染病医疗救治定点医院,具备病例安全转运能力和规范救治能力。
       7.卫生应急相关专业人员培训率达100%以上。市级为每个区县培养1名卫生应急管理骨干;区县开展卫生应急相关培训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100%。全市各区县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和紧急救援技能普及活动,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以区县为单位覆盖达70%以上。
       8.完善卫生应急指挥管理信息体系建设。实现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与卫生应急队伍(现场)、疾控系统、院前急救系统、各级医疗机构全面信息驳接与整合。

       六、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推进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化建设。制定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指标体系、评估标准、实施方案、管理办法等文件,以卫生应急组织管理体系、预案体系、监测预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和物资技术储备、培训演练和公众宣传、总结评估为重点,通过自评自查、评估、规范达标等方式,并在规范化的基础上评选示范标杆区县,以评促建、以点带面,逐步推动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在全市范围内的全覆盖,大力推动全市卫生应急能力的显著提升。
       (二)推进卫生应急队伍标准化建设。制定全市卫生应急队伍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明确区县级紧急医学救援队、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突发中毒事件处置队、突发事件心理救援队的建设标准,制定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培训、演练和评价办法,大力推进区县卫生应急队伍标准化建设,显著提升区县卫生应急队伍应急能力。
       (三)规范卫生应急预案的管理和编制。加强卫生应急预案规范管理工作,出台《重庆市卫生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实现预案动态化和科学规范管理。通过实战、演练等方式,定期检验、分析评价预案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及时完善修订现有预案。根据风险评估和应急工作实际需要,制定新的、有针对性的预案,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注意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别预案内容的侧重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辅助决策等新技术,提高预案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预案数据库,推进预案数字化管理与应用。
       (四)强化卫生应急联动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政府领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强化“同一个健康”理念,将突发急性传染病源头防控的措施与项目纳入相关部门的政策和规划中,积极防控人畜共患病。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和利用驻渝部队学校、医疗机构的优势。建立毗邻地区不同层级的卫生应急协作机制。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工作制度,实现各成员单位职能优势互补、信息资源共享、应急措施联动,提升事件应对和处置效能。探索与铁路运输部门加强协作,建立大批量伤员转运、卫生应急队伍装备长途运输及必要的装备设施改进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合作开展青藏铁路相关线路鼠疫疫源性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
       (五)完善市级卫生应急队伍结构。建成1支国际应急医疗队,并力争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认证评估。参照国家传染病防控队伍的标准,建设1支市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建设3支市级卫生应急快速反应小分队,重点解决第一时间快速到达突发事件现场和到达现场“最后一公里”的能力。建设1支市级突发事件心理救援队,为重特大突发事件伤病员及家属、救援人员提供心理援助。建设水上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并力争通过国家验收成为重庆市第三支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
       (六)大力推进卫生应急基地建设。以万州为中心,建立覆盖整个长江流域和三峡库区的水上紧急医学救援综合基地,配备专用医学救援船艇;在万州、巫山等区县建立水上医学救援队,配备医疗救援艇,配齐通讯指挥系统,消杀防疫系统和个人携行装备,主要满足长江流域、三峡库区水上及周边事故医学救援和卫生防疫。依托重庆市职业病防治院升级改造1个市级中毒救治基地,建成万州区、长寿区突发化学中毒医学救援基地,重点加强中毒检测实验室和信息平台、中毒救治设施设备、化学污染检测、洗消和防护专业设施设备的建设。建设1个市级核辐射医学救治基地。依托市职业病防治院改、扩建相关专业设施,配置核辐射损伤救治和放射性污染检测、洗消和防护专业设施设备,填补重庆市核辐射救治领域空白。
       (七)强化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修订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基本目录,完善“多渠道、多途径”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加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督导,确保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工作落实。继续维持与第三方药企的市级卫生应急物资代储机制,实时调整储备目录和储备数量。健全万州、黔江、涪陵、永川4个区域(区级)卫生应急中心及应急中心物资储备库建设,切实提升区域卫生应急中心在应急队伍、物资、技术多方面的能力,发挥其支援周边区域的能力。加强卫生应急物资动态管理,大力提升应急物资储备调用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共享,提高应急物资的分级保障、综合管理和统筹调配能力。
       (八)提升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能力。强化以突发急性传染病为重点的综合性监测预警系统,不断改进监测手段、提高监测质量;积极推进突发急性传染病风险管理,完善风险评估及时预警制度,提高早期发现和科学预警能力,努力降低突发急性传染病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完善突发急性传染病报告制度和改进措施,强化医务人员培训和考核,大力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早发现、早报告突发急性传染病的意识和能力。
       (九)提高突发急性传染病检测水平。人感染禽流感和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点覆盖100%区县。市疾控中心具备病原体分子生物学溯源检测能力,实现48小时内至少60种已知突发急性传染病病原的快速排查;100%区县疾控中心实验室具备人感染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SARS和鼠疫等重点病原体的检测能力;鼠疫监测区县疾控中心实验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100%;全部三甲医院和20%以上二级医院具备通用甲型流感病毒和主要型别禽流感病毒检测能力。
       (十)提升突发急性传染病救治能力。改造、建设市级和区域中心传染病定点救治医院,使其具备高水平的突发急性传染病综合救治能力。适时配备负压救护车、担架、负压病房(区)和ICU,建设满足高致病性病原临床检测实验室;建立能满足急性传染病多种技术联合诊疗的高水平综合救治体系,为重症患者救治提供支撑。
       (十一)推进卫生应急信息化建设。升级改造重庆市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实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挥中心与卫生应急队伍(现场)、疾控系统、急救系统、各级医疗机构的全面信息驳接,同时预留数据接口,为与其他行业系统、其他信息平台数据互联互通打好基础。推动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作业平台,实现疫情时间空间聚集性分析,实现数据快速汇总分析、即时决策、指挥。支持建设完善全市统一、规范的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平台,完善应急值守、综合监测、风险评估、指挥调度、辅助决策、总结评估等工作流程。
       (十二)健全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在全市按区域布局建立市级紧急医学救援中心,构建全市紧急医学救援网络的支柱力量。中心采用“平急结合”的方式,重点加强灾害模拟场景构建和专业教育、培训演练基础设施建设,紧急医学救援相关学科、科技研发基础设施建设,批量重症伤员收治基础设施、医疗救援信息联通和指挥设备条件、航空医疗救援基础设施建设。平时开展紧急医学救援管理与技术类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培训演练、学科建设、科技研发等工作;重特大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实现批量危重伤员集中收治、多种交通工具运送与救治等功能。推进区县紧急医学救援航空临时起降点布局,建成覆盖全市范围的航空紧急医学救援网络。
       (十三)加强卫生应急国际合作。继续推进与法国、以色列、英国、香港、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卫生应急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考察、培训和联合演练等活动,引进先进理论、技术、装备与管理模式,提高重庆市的卫生应急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提高急性传染病和紧急医学救援处置能力,积极参与国际重特大灾害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行动。
       (十四)提升公众卫生应急能力。深入开展卫生应急“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活动,建立卫生应急能力培训示范基地和为公众提供自救互救培训的标准化基地,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和传播手段,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广泛普及卫生应急基本知识和技能,全面提升公众卫生应急素养和自救互救能力。力争每个区县建立1个针对学生的卫生应急能力培训基地,建立1个卫生应急示范社区,建立1个标准化的自救互救能力培训基地,广泛提升公众卫生应急技能。
       (十五)夯实卫生应急工作基础。制订完善卫生应急培训演练工作计划,明确培训演练的内容、标准和方式,提高培训演练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将卫生应急基本知识和技能纳入医疗卫生技术类别人员执业、晋升、职称考试考核范围,提升医疗卫生人员对卫生应急的认知水平。探索开展卫生应急核心管理精英培训,推进卫生应急学科建设。规范以实战为基础的卫生应急演练,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层次、分专业、分类别的实战演练和桌面推演。规范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管理,依法依规向社会发布,适时发布健康提示,及时做好风险沟通。突发事件处置信息规范化报告率达95%以上。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工作总结评估制度,定期对本地区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工作开展阶段性评估,重点加强事中、事后和阶段性评估。完善评估报告内容,研究引入第三方评估的工作机制,总结推广有益经验,分析存在问题,落实整改措施。

       七、组织领导
       卫生应急工作规划是《“健康重庆2030”规划》《重庆市卫生计生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区县要充分认识卫生应急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切实加强政府领导,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预案,明确政府各部门责任,落实属地原则,加强信息沟通与措施联动,全面推进规划实施,做好相关任务的实施落实工作。

       八、资金保障
       市、区(县)两级政府要将卫生应急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物资储备、运行经费等方面的投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落实卫生应急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并建立长效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卫生应急工作投入。

       九、督查评价
       各区县要加强规划实施的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和过程管理,提高规划实施的法制化、科学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要建立督查评价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管理和评价方案,通过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自查、抽查,对辖区卫生应急各项工作进展和成效进行综合评价。市卫生计生委将不定期组织督查,并在2020年进行终期评估督查。

上一篇:重庆市建设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十三五”规划
下一篇:重庆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