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基础和条件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大产业和大环境建设,形成水、空、铁三大交通枢纽、三个一类口岸、三个保税区“三个三合一”的内陆开放特征,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43.3%,达到744.8亿美元;服务贸易额增长近4倍,达到17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每年均保持在100亿美元以上,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落户262家;实际利用内资累计超过32000亿元,较“十一五”时期增长4.7倍;2015年对外实际投资超过14亿美元,是2010年的3.6倍。2015年11月7日,正式启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对重庆的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
开放大通道进一步完善。“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双向运行常态化,成为中欧陆上贸易主通道。团结村铁路物流基地成为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重庆港货运量突破100万集装箱,港口中转货物比重超过40%。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3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突破30万吨。建成“二环十二射一联线”高速公路骨架。铁海联运、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加快发展。重庆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
开放大平台进一步提升。以区域性交通枢纽为基础、国家开放口岸为支撑、保税功能为载体,“三个三合一”开放平台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两江新区内陆开放核心功能逐步显现,成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战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支撑作用持续发挥,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外贸进出口总值占全市的47.8%。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团结村铁路口岸和南彭公路基地获批保税物流中心(B型),三峡库区首家保税物流中心(A型)落户万州。各类开发区加快发展,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大通关建设进一步深化。与沿海沿边通关协作不断加强,跨部门、跨区域、跨关区“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协作机制和多式联运便捷转关方式深入推进。成功搭建电子口岸平台,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试点。有效实现跨区域通关协作,推行“属地申报、属地放行”区域通关模式,“渝深快线、区域联动”便捷通关模式取得积极成效。深化“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关检合作,全面融入全国海关、检验检疫通关一体化,实现重庆全域海关业务一体化和全域检验检疫“通报、通检、通放”一体化。
开放型产业培育进一步加快。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形成有利于推动内陆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成为全球重要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利用重庆本土优势资源,引进上汽、北汽、福特、现代等国内外重要汽车企业,成为国内最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布局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贸易“5+1”(“5”是指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保税贸易、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产业、跨境结算和投融资便利化,“1”是指“渝新欧”铁路口岸建设运行)专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创新推动融资租赁、保理等业务发展,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出台境外投资专项规划,民企“走出去”步伐加快。
开放大环境进一步优化。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投资准入及服务机制不断健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五大功能区域开放定位更加清晰,区域开放度不断提升。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与国内省(区、市)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入。多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共与全球22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往来,在渝外国领事机构总数达10家。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开放水平提高,“渝洽会”“高交会”“市长国际经济顾问团年会”“服务贸易高峰会”等展会影响逐步扩大,国际科技及人才交流更加频繁。
(二)机遇和挑战。“十三五”时期,我国仍处于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将带动内陆地区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立足“十二五”奠定的良好基础,我市将着力推动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度融合,在充分发挥西部开发开放战略支点作用和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功能进程中,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未来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总体将面临七大机遇及优势:一是国家开放战略加快实施。我国积极参与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国际多双边合作不断深化,“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进一步深入,有利于我市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新格局,在更大范围扩大开放、深化协作、配置资源。二是重庆的区位优势突出,战略地位重要。中央明确提出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三是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协调发展,拓展开放新空间。五大功能区域差异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联动发展的巨大潜力不断释放,有利于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区域间交流整合。四是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赋予重庆内陆开放重大战略机遇。以重庆为运营中心的中国与新加坡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扎实推进,将进一步凸显重庆开放的区位优势,提升中心枢纽和集聚辐射功能,为重庆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五是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为进一步释放开放制度红利奠定坚实基础。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有利于从制度上接轨国际投资贸易新规则,扩大开放领域、提升开放能级,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六是各类开放创新试点,增添开放新动力。重庆先后获批贸易多元化试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两江新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两江新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有利于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创新,加快培育新的开放增长点。七是开放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市委、市政府决定组建市商务委,顺应了现代市场经济和内外贸融合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定位,有利于统筹对上对下联系,综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对我市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一是世界开放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加快推进,将对我国贸易和投资产生深远影响。二是国内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对外开放新的优势正在积累释放,中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沿边地区开放步伐加快,国内区域之间的政策红利日益趋同,竞争将更加激烈。三是开放型经济产业结构和布局亟待优化。加工贸易等传统优势产业亟待转型升级,新型服务贸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开放型经济产业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开放型经济产业主要集中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内,区域布局不尽合理。四是开放型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全市涉外公共关系、专业服务等人才相对匮乏,个别地区、领域封闭保守、传统依赖等思想观念比较突出,影响进一步扩大开放发展。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展开放的高度、广度和深度;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转换发展动力,优化开放型经济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平台,推动市域内外互联互通,加快发展内陆口岸经济,深化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开放水平,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优势,加快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建成功能完备、要素集聚、特色鲜明、带动周边的内陆开放高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开放促进改革创新。适应国际经济新规则,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开放倒逼全市深层次、系统性改革,以开放加快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及组织管理创新进程,以开放解决改革创新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实现改革、开放和创新三大动力支撑协调推进,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塑造具有强大吸引力、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
――坚持以开放促进结构优化。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提升传统优势与培育新优势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促进,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大力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十大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以及十大传统加工贸易产业,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业态,拓展新兴产业发展新空间,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坚持以开放促进协调发展。围绕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按照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要求,将扩大开放与区域功能定位相结合,完善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政策,强化市域内外基础设施、规划政策等互联互通、协作联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推进经济领域开放与社会领域开放,促进市内外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互动。
――坚持以开放促进民生改善。坚持开放为了人民,开放依靠人民,开放成果由人民共享。大力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增强供给能力、优化供给结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国内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发挥服务外包、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对外劳务合作等产业和业态在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方面的作用,实现共建共享。加快贫困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开放型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面建成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发挥独特而重要作用的内陆开放高地。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6000亿元人民币,实际利用外资每年保持在100亿美元以上,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500亿美元,国际物流总量突破1500万吨,国际航线力争达到100条。